涅槃重生,陪伴工科女博士的200天

2025-04-25阅读

近日,《中国研究生》公众号

报道一篇暖心故事

《陪伴工科女博士的200天》

记录了

家校联动 多方关爱

为博士生搭建一座重生的桥梁

在这段照亮生命的重生叙事里,始终跃动着一个温暖而坚韧的灵魂——她以春风化雨般的守望,成为学子困境中的港湾、迷茫时的星光,让每个在科研与生活迷雾中跋涉的身影,都能在她编织的关爱心网里触碰到重新站立的勇气。

她,二十年如一日,默默坚守思政工作一线,全力做好学生“引路人”。

她,是同事眼中的“知心姐”,是学生心中的“百宝箱”,她帮助许多困难学生走出困境,她带领超过3000名硕博学生顺利毕业,满意就业。

她,眼里有光,肩上有责,心中有爱,扎根教育事业,用执着和热情书写无悔青春!

她就是我们研究生辅导员许海燕老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







李丽(化名),999策略白菜手机论坛工科硕博连读女博士。学习成绩优异,但实践动手能力欠缺,这使她在攻读研究生过程中遇到瓶颈。到最后的修学年限,李丽一直无法提交学位论文,濒临退学。事实上,李丽论文的实验部分已经全部完成,只剩大论文撰写,如果退学,只能获得本科学历,家人也非常担忧。李丽精神状态极差,长时间未到学院实验室,觉得生活没有意义,不愿出门与社交,长期外卖,沉迷手机与网络。

心灵之旅:内因与外因的探索

在这场心灵的风暴中,李丽的困境源于内外双重因素的交织。李丽性格内向封闭,存在人际交流障碍,不良情绪不容易释放。父母感情不和,则导致李丽和父母平时交流极少,对父亲尤其冷漠,因此当李丽遇到困难时,原生家庭给予的关爱较少。

学业压力是研究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来源,特别是工科研究生。李丽本科学习成绩优异,是推免生,但到了博士研究生阶段,实践能力的短板如同一块绊脚石,让她在学术道路上步履维艰。在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这根导火线一触即发,最终导致李丽造成心理问题。

温暖的救赎:家校联动的力量

在绝望的深渊中,总有一束光,能照亮前行的路。家校联动的解决思路,如同一座桥梁,连接起了李丽与家人、学校之间的情感纽带。学院对李丽进行了200天左右的积极关注和帮扶,家庭积极配合,最终李丽顺利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并成功就业。

导师的指导 前进的灯塔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的支持和指导是解决李丽问题的关键。李丽的辅导员与导师保持密切联系,积极商议解决方案。在坚守学术底线的前提之下,导师的加班加点倾情指导,为李丽最后的顺利答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人的陪伴 无声的温暖

接到辅导员的电话后,李丽妈妈当即赶到学校陪护。辅导员经常指导李丽妈妈陪伴的技巧,用一些细微的肢体语言,让李丽实实在在感受家人、老师和同学是关爱她的,她不是在孤军作战。

绿色通道 希望的曙光

经过努力,学校最终同意李丽延期毕业2个月。这一决定,如同黑暗中的一束光,照亮了李丽前行的道路。为避免学生因住院或回家治疗心理疾病而导致无法如期毕业或面临退学,本着以生为本的原则,学校多方努力与支持李丽一边药物治疗心理问题,一边由家长全程陪护,继续在校学习。李丽爸爸感动地对辅导员说:“许老师,您这么帮我们,即使出了意外,我们也不怨您。”

但是处理心理高危案例,光有爱心和同情心是不够的,程序规范是生命防线。辅导员第一时间向导师、学院和学校作了李丽情况的纸质汇报,第一时间联系家长。在争取到学校特批延期的同时,完整保留所有书面记录。学院及时寻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帮助,在心理中心指导下依规开展工作;同时,辅导员还陪同李丽到医院进行心理测量和治疗,建立李丽心理健康动态档案,保管好每一次心理测评数据和结果。这些冰冷的文书,恰恰是守护师生的温暖盔甲。

辅导员的关切,助力重生

在研究生教育中,辅导员和导师是合力育人共同体。李丽论文取得实质性进展是从毕业前三个月开始。在这之前,李丽的常态就是盯着电脑发呆或刷网页。论文初稿出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辅导员找来李丽,了解她的论文写作情况,比如,准备写几章,论文准备写多少页,接着和她一起制定她可以接受的论文进度表,并从这一天正式实施。从最初一两天要求她每天写1页,到后面每天至少写5页,要求她每天把写好的论文电子版发给辅导员。“我可能并不需要真正看懂论文内容,只管落实她每天实实在在地写论文。”李丽的辅导员说。

就这样,20天时间,李丽按预期进度完成了初稿,并在导师指导下反复修改,终于,在学校要求的截止时间内提交了学位论文。半年来,辅导员和李丽联系信息的记录如下:215条QQ信息,7封邮件,58条短信,以及记不清多少次的电话联系和面对面交流。加上与导师及家长的联系,可以说,为了更好地帮助到李丽,按200天计算,平均每天至少有2条信息记录。有付出就有收获,最后李丽不仅顺利毕业,还成功就业。

光和爱的延续

毕业季来临,李丽顺利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当年9月,她如愿成为一名高校教师。李丽的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那是战胜自我、重获新生的喜悦。这段艰难的时光,必定成为她人生的财富。

在这个充满爱与希望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家校联动的力量,看到了导师和辅导员的引导和关怀,看到了学生的自我救赎与成长。在这个故事里,我们也感受到积极共情、助人自助和学校狠抓落实在处理高危心理问题时的重要性,那是光和爱的延续。

助人自助 破茧成蝶

狠抓落实 保驾护航

从面临退学风险

到顺利毕业如愿成为高校教师

家校的密切联动

以及本人的内驱力与行动

共同助力着这位博士生的成长

陪伴工科女博士生的200天

我们看到她的涅槃重生

更收获了温暖与感动


点击下方链接查看《中国研究生》原文报道

https://mp.weixin.qq.com/s/MmzgVrgH5dE3COujIfrWQA?scene=25#wechat_redirect